“十年生死两茫茫股票配资学,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句脍炙人口的词,出自苏轼为亡妻王弗所作的悼亡之作。众所周知,苏轼深情厚意,对发妻王弗念念不忘,纵使她已故多年。然而,放眼当时的社会背景,苏轼终究难以一生守着王弗,忠贞不二。
不仅如此,苏轼在40岁时结识了一位年仅12岁的女子,并将她纳入府中。这一相遇,源自那句如今被一些男人奉为甜言蜜语的诗句,便是一段带着情感波动的故事。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初唐大臣苏味道的后裔。他的父亲苏洵,二十七岁时因父丧而闭门读书,终于在人生的后半程才有了文学上的卓越成就。后人常以苏洵的例子,说明“何时开始努力都不算晚”这一道理。
展开剩余84%苏洵给儿子取名“轼”字,寄托了他对儿子无限的期许。正是这份父亲的深远期望,和他言传身教的影响,让苏轼自小便热爱文学,学有所成。
嘉祐元年,21岁的苏轼随父亲和弟弟一同赴京参加科举考试,碰巧主考官是欧阳修,而试官则是梅尧臣。在那次科举考试中,欧阳修与梅尧臣正致力于推动诗文的革新。当苏轼的文章呈上时,他那清新脱俗的笔触立刻吸引了两位考官的注意。据说,考试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文章打破了传统框架,深得欧阳修的青睐。遗憾的是,欧阳修误以为这是他自己学生的作品,担心引起争议,最终只给了苏轼第二名的成绩。
然而,苏轼在考卷中写下了一句话,连欧阳修和梅尧臣都未曾见过。面试时,欧阳修忍不住问苏轼:“这句话出自哪里?”没想到,苏轼的回答却是:“何必知道出处呢!”这一答让欧阳修大为钦佩,称赞他气度非凡,勇于创新。正是这一事件,使得苏轼一举成名,成为了文坛新星。
尽管如此,苏轼的仕途并不顺利,起伏跌宕,但凭借他豁达的性格和乐观的心境,最终度过了风雨人生。
那年杏花纷飞,那时苏轼十九岁;那年清风拂面,那年王弗十六岁。王弗,四川眉州乡贡王方之女,不仅姿容美丽,才情也非凡。
在古代封建礼教压迫的社会中,王弗与苏轼的结合,堪称一段少见的纯真爱情。
四川眉州有座美丽的“中岩山”,山上有一座书院,名为“中岩书院”,王弗的父亲王方便在这里讲学。而苏轼,年轻时正是在这座书院求学。在书院不远处,有座古寺——“中岩寺”,寺内有一池清水,水面如明月般清澈,池底的鱼群,每当有人击掌时,便纷纷跃出水面,场面极为壮观。
苏轼看到这景象,忍不住向王方建议:“美水不能无鱼,美景岂能无美名?”
于是,王方便召集了许多文人墨客来为池水命名,然而大家都未能满意。恰在此时,苏轼灵机一动,想到池底的鱼儿,每当听到击掌声便应声而出,于是他提笔写下了“唤鱼池”三个字。
令众人惊讶的是,王弗听说父亲要为池水命名后,竟偷偷将自己写下的“唤鱼池”三个字送到父亲手中。王方看到纸条时,不禁大为震惊。
这便是王弗和苏轼间的“唤鱼之缘”,自此两人开始了他们的爱情故事。
16岁时,王弗嫁给了苏轼。此后,他们的婚姻生活和谐美满,成为世人羡慕的对象。
然而,好景不长,王弗在26岁时因病去世,留下了年仅8岁的儿子。为纪念妻子,苏轼亲自为其写下了墓志铭,还作下了永世流传的悼亡之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在妻子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苏轼深陷悲痛之中。为了给儿子找个母亲,苏轼再次娶了王弗的堂妹,名叫王润之。王润之不仅为苏轼生儿育女,更是悉心照料王弗的孩子,待他如亲生。她陪伴苏轼度过了他仕途最坎坷的那些年。
尽管王润之贤惠温柔,苏轼却依然没有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古人云:“家中红旗不倒,外面彩旗飘飘”,在男子可有多重婚姻的古代,苏轼的感情世界自然也更加复杂。
40岁时,苏轼遇到了一个12岁的少女,她初次见面时施了些许粉黛,便令苏轼一见倾心,并为她写下一首诗。这位少女名叫王朝云,家境贫寒,曾流落至歌舞班。自幼便练得一身好舞艺。
这一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至杭州。在杭州任职期间,苏轼常邀友人游览西湖。某次聚会中,为了助兴,苏轼邀来了歌舞班的舞姬,其中便有王朝云。
伴随着悠扬的乐曲,王朝云轻盈舞动,宛如仙子一般。舞毕,苏轼心生诗意,便吟道: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最后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成为了历史上最具浪漫色彩的称赞,至今被无数男子用来表达对女性的赞美。
年仅12岁的王朝云,被苏轼的文才所打动,决定一生追随他。她便成了苏轼的侍女。然而,尽管她从入府以来得到了苏轼夫妇的善待,却始终未能获得名分。
有些人猜测,或许是因为王朝云年纪太小,而苏轼已有四十岁股票配资学,巨大的年龄差让他无法给她一个正式的身份。也有人认为,王朝云出身低微,苏轼不愿将她纳为正妻,怕引来非议。至于真相如何,我们只能推测,而无法确知。
发布于: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