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六六鳞 编辑 | 六六鳞配资平台安全查询官网
《——【·前言·】——》
谁才是真正的非遗拥有者?联合国盯上韩国,这一次不是玩笑。五项申遗项目遭质疑,45天限期交证。时间一到,如果交不出历史证据,那就是文化挪用。背后的故事,比看起来复杂得多。
千年恩怨,从端午节开始
韩国第一次“抢”文化,是在2004年。
那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列入联合国非遗。这本是地方性节日,却通过巧妙包装,成功站上了国际舞台。中国媒体开始发问:端午不是屈原的吗?我们怎么成了“后来者”?人民日报连发评论,专家学者坐不住了。学者乌丙安更是直接致信文化部,提醒别让“自己的节日被别人申遗了”。
群众反应也不小,网络上一片热议。这一年,中国正式启动端午节申遗程序,用实际行动告诉全世界:文化不能被随意“拿走”。但韩国的动作并未停止,反而逐渐加快。
接下来几年,泡菜、韩服、燃灯会、假面舞,一项接一项。每申遗成功一次,网上的争议就多一次。最激烈的一次,是2013年韩国泡菜Kimchi入选非遗。中国网友震惊:咸菜也能申遗?而这咸菜,本来就有“腌制越冬”传统,湖南、四川、东北,哪个地方没有?
中国迅速展开行动,推动“腌制越冬泡菜”成为国际标准,强调这是中国饮食智慧的体现。但这场争议,并没有因为标准的建立而结束。反而让中韩之间的文化矛盾更加凸显。
矛盾的升级,不止在食品上。到了2020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出现一名穿着韩服的“少数民族”演员。画面一出,韩国舆论炸锅,指责中国“文化盗窃”。中国网民反击:韩国申遗泡菜的时候怎么不说来源?现在说韩服是少数民族服饰就变成“挪用”?
这一幕,成了中韩文化摩擦的“缩影”。一个接一个的非遗项目,被卷入“谁的传统”的拉锯战中。而这背后,其实是对“文化归属”的不同理解。
申遗,不只是为了保留传统。它背后代表着国际话语权和历史解释权。谁掌握了非遗项目的认证,谁就有资格定义这段文化。韩国深知这一点,所以申遗动作越来越快。中国也清楚这一点,于是2015年后,非遗申报全面提速。
双方的文化博弈,逐步从舆论场进入国际组织的评审机制。这一次,事情走向了另一个阶段——由中国民间和机构推动,联合国开始介入。
联合国介入,五项遗产成“爆点”
2025年5月27日,争议再次点燃。
韩国文化财产厅宣布启动对黄豆酱和传统酱油制作技艺的非遗申遗工作。这个消息迅速传回中国,中文互联网上瞬间炸开了锅。大家觉得又是一次“抢文化”,但这次的反应不止是吐槽。
中国文化遗产鉴定中心出面,将137项“疑似被挪用文化”形成材料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请求进行历史溯源审核。根据搜狐和环球时报的报道,这一批材料列出了详细时间线、实物证据和专家评估。重点指向的,就是韩国已列入非遗,或准备申遗的五项文化项目。
这五项,问题不少。
安东假面舞,是韩国文化代表之一。但其面具样式与中国西南傩戏极为相似,有专家指出至少17处纹饰重复。最早记录这类舞蹈的朝鲜文献,仅能追溯到15世纪。而中国的傩舞记录可以追溯到汉代。更关键的是,韩国申遗时只字未提相似文化存在,申报材料被质疑“选择性展示”。
燃灯会,韩国版的“花灯节”。在官方宣传中,被描述为“朝鲜民族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但中国敦煌壁画中,唐代就已出现相似灯会,并注明“西市灯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内部资料显示,韩国材料中并未完整说明与唐代灯节的历史关系。
早在2013年,韩国成功申遗Kimchi。但中国的腌制泡菜,在多个省份历史可追数百年,且菌群基因数据被发现与中国菌落更为接近。食品专家指出,这种“基因偏移”本身就说明文化传播的主源并非韩国。
更具争议的是黄豆酱与酱油的制作技艺。湖南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发现实物黄豆酱残留,距今2100多年,而韩国的文献记载只能追溯到14世纪。这类差距,已非“文化传播”所能解释。
最后,是传统木构建筑技艺。韩国大木匠工艺被列为非遗,但中国宋代《营造法式》完整记录了包括斗拱、梁架、榫卯在内的27项建筑流程,其中19项与韩国版本完全一致。专家指出,这一传承路径如果缺少历史中继证据,难以证明其独立性。
这些问题,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法忽视。据搜狐报道,6月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致函韩国文化部门,给予45天限期,要求提交包括图文记录、实物证据、文献出处在内的完整历史链。未能证明其文化独立源头,可能面临取消非遗项目登记资格。
这封“最后通牒”,并非简单的技术流程,而是文化权属的硬性考验。一旦不能自证其源,可能不仅仅是丢掉非遗名头,更是国际形象的重挫。
悬念在于,韩国是否真有足够证据?而中国,是否已准备好继续揭开更多项目的历史真相?
时间在走,韩国压力山大
限期一到,联合国真的会取消非遗项目吗?这是韩国必须面对的问题。
韩国国内的反应,开始有点慌了。6月初消息传开后,韩国文化财产厅立刻召开紧急会议。内部评估形势,要求各个申遗项目的研究机构整理证据、查找文献、补充实物数据。原本只是国内舆论层面的文化摩擦,现在变成了一个国际级的证据考验。
问题在于,很多非遗项目本身就没有严密的历史记录。比如安东假面舞,韩国在申遗时强调“朝鲜王朝宫廷文化遗产”,却无法找到15世纪前的清晰图文资料。部分面具样式甚至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民俗表演中几乎一模一样。这就让所谓“独立起源”的说法站不住脚。
面对如此压力,韩国媒体开始降调处理。原本高调宣传“非遗申报成功”的内容,逐渐被其他新闻替代。韩国外交部也不敢轻举妄动,毕竟文化争议一旦被联合国判定“挪用”,不只是面子问题,还涉及对外援助和文化输出信誉。
与此同时,中国媒体继续释放信息。专家学者接连发声,要求加强非遗的历史档案建设和国际话语体系。《光明日报》《中国文物报》纷纷刊登评论文章,提出“文化主权不容含糊”。
而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内部论坛上,有专家提出建议:今后所有非遗申报应强制提交三项核心证据——历史文献、实物实证、文化演变逻辑。如果这个规则成型,那么许多已有的申遗项目,都可能被重新审查。
对于韩国来说,这种机制变动带来的风险更大。一旦联合国确立“可撤销认证”机制,那些含糊其辞、历史证据不足的非遗项目,可能都面临风险。
时间一天天逼近,45天很快过去。韩国到底能不能交出足够的证据?又或者,这一轮的申遗争议,会让联合国制定新的游戏规则?
这场文化“问责战”,其实才刚刚开始。
棋局未定,中国下一步怎么走?
韩国面临压力,但中国更清楚,这是争夺文化主权的关键节点。
这场围绕非遗的较量,不只是一次胜负问题,而是一次规则重塑机会。如果联合国开始重审非遗认证标准,中国能否借此契机重建国际话语权,就成了焦点。
过去几十年,中国非遗系统以抢救和保护为主。很多项目只在国内传承,少有系统整理与国际推广。而韩国,则擅长对传统文化“品牌化”和“国家项目化”运作。从泡菜、韩服到韩式宫廷舞,韩国每一个项目都紧跟国家文化输出策略,目标明确:要成为“文化强国”。
中国看到了这一点,也意识到单靠媒体“喊话”是远远不够的。这次向联合国递交137项文化证据,不是一次简单反击,而是一次集体“补课”。文献、图片、考古资料,样样齐全,说明中国已经开始主动适应联合国的国际文化审查逻辑。
关键在于持久。
非遗不是一次申报完就能“锁定”的文化标签。未来,谁能持续提供研究成果、考古发现和传播案例,谁就能赢得文化定义权。而这需要长线布局,需要大学、研究机构、文物部门、民俗协会真正联动起来,做扎实基础工作,而不是仅仅在争议爆发时临时抱佛脚。
眼下,中国已经开始推进这类机制。多地文保单位加速文献整理,考古单位重新评估部分历史文化线索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甚至有高校成立专项“非遗溯源研究所”,专门分析中韩非遗交叉点。这些行动,意味着中国不再只是“文化被动方”。
与此同时,官方也在推动文化传播方式变革。短视频平台、动画纪录片、非遗潮玩,成为连接年轻人和传统文化的新路径。这种策略,不只是在国内拉人气,也是为国际展示建立群众基础。
而面对韩国,中国其实没有必要每一项都“回怼”。只要聚焦有证据、能自证、又具有重大象征意义的项目进行深挖,通过考古、文献和科技结合方式重建历史链条,就能从源头上改变国际舆论的结构。
棋局已经摆好,接下来看谁能坚持到最后。
韩国面对联合国倒计时,是否能守住五项非遗资格,结局还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文化争议将成为中韩非遗竞争的新分水岭。
从此以后,不只是要“抢文化”,更要比谁能讲出历史的真相。
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